双语政策是新加坡教育政策的基石,新加坡双语方针的贯彻和执行也有40多年的历史了。政府在鼓励各族母语的学习上也不遗余力,随之而来的是华文教育的各阶段改革。虽然改革不停地进行,但成果却令人忧心,从学生的华文水平普遍下降、讨厌学华文的学生越来越多可以看出。於是,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究竟我们的华文哪里出了问题?我们要如何改变新生代对华文的消极心态呢?许多研究证实了学前阶段的语言学习对日后语言运用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身为幼教前线工作者,不能坐视不管。笔者以教学体会和督导实习华文老师的经验,就目前学前华文教育现状、适宜的课程和教学及面对的挑战,提出分析和建议。
学前华文教育的现状
新加坡虽然一直沿用双语教育政策,但华文一直处于配角的位置,以至愈来愈多的家庭以英语作为家庭用语。因此,在孩童入幼儿园时,能完整的运用华语来表述的孩子真的是屈指可数;就算有新移民孩子的涌入,也由于父母都是专业人士,希望孩子快速适应新加坡,急于求成心态的驱使,在日常生活中,新移民孩子讲华语时夹杂英文词汇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师资方面,投身学前华文教师队伍的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本并不多,加上随年龄增长而退休,所剩无几。从大江南北进军新加坡的新移民,带着各地口音进入华语教学职场的人数正在激增。这些南腔北调的口语表达,实在值得关注。
大部分幼儿园将华文作为一个科目,而且华文老师往往兼带数班,同时为了让家长看到教学成果,在华文课堂上教笔画、学写字、听写和教汉语拼音是最快的途径。尽管教育部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和《幼儿园课程教学指导》并不主张这样的教学。孩子在如此枯燥的环境下学习,对华文华语不感兴趣也是必然的。
另外,华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遵照他们幼儿园设计的教学计划实施,还要配合英文组教学内容和进度。这反映了当今学前华文课程和教学活动内容的制定和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为华文教师只是被动、刻板地扮演课程执行者,不是课程的策划者。例如不少幼儿园用加德纳 (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能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为了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多元智能的元素,教师依葫芦画瓢端出一道道缺乏整合的“多元智能拼盘”,各领域之间的活动过度牵强,缺乏相辅相成的关系。除非功力深厚的华文教师,在所谓整合性的华文课程中,才能为幼儿策划并提供有利他们学习华文华语的学习机会和环境,让各种有利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多数老师则是无所适从。
此外,当前不少幼儿老师对幼儿的语言教育认识不够全面,仅停留在“单一性的语言教育”的认识水平上,甚少警觉到多数孩子受英文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在听说读写上深受英文思维方式影响和干扰,在如“今天的菜很美,鱼也很美”、“我吃饭在家里”、“我喜欢吃痰(糖)、“我压了(liao)了(我已经按了)”等句式和语音出现时,无法给予即时的纠正。
适宜的学前华文课程和教学法
当代教育提出统整教学、融合教学、全人教育等观念,都在传达一个重要的讯息,即教育要走向更全面和整合而非割裂。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念,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中所获得的全部经验”。体现在学前华文教育,简单的说既是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要和华文学习尽量衔接,以便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使华文成为活用的语文。
在达到以上层次前,需要先梳理语文学习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弄清楚幼儿语文学习目标和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华语的学习通常是,语音从易到难,词汇从少到多,语法从不完整到完整,语用从不完善到完善。表达也从自我开始,从混沌到逐步分化,结构松散到严谨,从简易至复杂,从不连贯至连贯,从内部至外部,从独白至对话。从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语言发展顺序有误区,认为读和写是最重要的,应该要先掌握好,而忽略了听和说是读写的基础。这种跳跃式语言学习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正如2001年教育部制定和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发展幼儿语言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发音清楚、正确;学习说华语;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思维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其核心是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重点以听说、培养识字能力为主,简单的读写为辅。华文幼儿老师在摆脱汉语拼音和大量书写汉字时,要以什么课程来取代,是个极大的挑战。
著名语言学家“全语言之父”古德曼 (Ken Goodman) 提出,当语言具有以下特征时,较容易学习:是真正的、自然的;是完整的;是有意义的、可以理解的;是有趣的;是与学习者相关的;是属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有社会性功能;对学习者而言是有目的的;学习者自己想学的;学习资源是垂手可得的;学习者有使用的自主权。幼儿华文教师能用心领悟以上观点,其实就可以发展出精彩有趣的课程和教学法。
综合以上,适宜的华文“乐学善用”课程就在于老师能否把握以下:
一、从儿童生活中发掘语言学习契机;二、创设丰富的语言和文字环境(课堂内和户外),让孩子在和环境互动中自然学语言;三、教学内容要与孩子的生活或经验息息相关,且以完整的语言学习为主;四、教学过程中重视孩子的参与和体验,积极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五、孩子有练习和表达语言的机会,如分享学习及最喜爱的玩具等;六、从有意义的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如写信给朋友、读规则等;七、帮助孩子发现语言学习的规律,如笔画的规则、故事的结构等;八、教学具有灵活性,能观察和抓住孩子当下的兴趣及时调整教学;九、鼓励和赞赏孩子探索语言,如编故事、自创字书写等;十、在学校生活中毫不吝啬地大量输入语言和文学欣赏,以丰富孩子的语言。
我们以新意元幼源的华文教学来具体说明。2011年,根据所有华文老师的教学反馈,集思广义重新修订各级的语文发展和教学目标,使各级教学更有机的衔接,达到鹰架的效果。
在语文环境的创设上,各班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制定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收集或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华文教学形式。除了小班的主题活动和中大班方案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学习,在日常生活情景及角落学习中,也为孩子创设全语言的学习环境,例如:户外活动后,教师会引导幼儿使用满头大汗、汗如雨下、汗流夹背等词语,来形容自己流汗的情况;小班孩子也会用“我们兵分两路、兵分三路”来形容分组活动或回园的形式;在积木区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使用“摇摇欲坠”来形容快要倒塌的积木大楼等;在课室门口贴上入室词汇密码,让孩子们在每日破解密码的游戏中进行词句的阅读;老师也会为孩子搭建“有话敢敢说”的分享舞台,在鼓励孩子大胆自信地站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的同时,也从中给予孩子简单的演说技巧指导,包括声量语调、肢体语言及呈现方式等等。正是通过在园内的各项生活和学习机会,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把话说好和说清楚,同时丰富了词汇和表达,进而主动认字和书写。
挑战与建议
幼儿华文教师培训: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要执行开“乐学善用”课程,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走出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减少扮演惯了的教学计划执行者的角色,照本宣科,演练被交付的教材。本地幼师的专业训练执行多时,政府对学前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在普及幼教大专文凭时,也支持本地教育机构开办幼教大学学士课程。近年来更有来自中国与台湾的师资加入。无可非议,这些老师在语言上具有较强的能力,然而在语音和文化上则需要协助她们去适应新加坡的多元社会,这可是幼师培训机构要面对的一大问题。此外,优秀的华文教师还需具备较好的语言素质和一定的文化修养,这就远远超越了训练所能给予的,完全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以上涉及培训机构的课程编制、培训的模式以及培训师本身的素质和经验。教育的传授不能单纯走学院派路线,和仅以师资学历为依归而已;更要包括经验者的分享和传递,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来看教育理论如何灵活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种将来自学理和实践的教育工作者结合的学习模式,早在艺术和建筑领域推行多时了。
政府可以像支持幼儿英文教师那样,为有丰富经验和优秀教学,且拥有学士学位的幼儿华文教师提供硕士奖学金,协助她们投入培训师的行列,培养教学的继承人。然而,目前国立教育学院及华文教研中心开办的硕士课程,在入学条件上,却规定报读者英语要达到某个水平,这对许多华文老师,特别是有移民背景的,是个很大的限制和阻碍,不利培养前面所述的华文培训师。
随着世界发展的迅速,以及新移民到来所产生的变化,幼儿华文教师的培训更不能固步自封,而因及时地对应变迁才是。为在职的合格老师提供更针对性的,如课堂实践的审核、全语言教学的实践、创设学习环境等务实性强的课,以加强老师的能力;为外地师资提供有关本地文化、语文特色和语音等课,有助将差异性降至最低,这些是培训机构需要注意的。
教学的松绑:前文提到,许多华文教师是跑班的,即同时带几班甚至是不同年龄的班级,因此平均在每班的时间就很少。对于一个在家讲英语的幼儿,每天最多接触华文一小时,是很不足够的,老师也很难在教学上兼顾到每个孩子发展的需要。园方果真要支持政府近年来提倡,在幼儿阶段强化华文学习,首先幼儿园管理者需从根本上改变华文教师的教学时间和承担的班级数量;其次,在课程上让华文老师有较大的自主性,使之能根据班上幼儿的学习现状,作出即时和灵活的反应,协助幼儿找到学习动机和应用的机会。单向的要求老师改进教学法,而管理者没有配合并提供有利老师转变的环境,只会使连串出台的改变要求成为空谈。
家长有正确的认识很重要
幼小衔接:目前学前教育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两者在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评估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华文的衔接也不例外。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进了小学,就开始不爱讲华语,也觉得华文难学。教育部既然已明确地制定发展幼儿语言的目标,也建议幼儿阶段不学习汉语拼音和不以书写为主,那在小学入学阶段,特别是在小一,就应该有相应的配合,明确地让家长了解小学的华文是进阶的,避免家长出于担心而提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要求。
既然幼儿园不学汉语拼音,当然华文的学习必以汉字为主,两年至四年的幼儿园学习,为幼儿打下不算少的汉字认读基础,小学一年级的课本,特别是上半年在汉字衔接上,要让幼儿有应用和复习所识汉字的机会,让幼儿园已培养出来的学习华文热诚得以延续。要如何衔接孩子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在考虑华文能力差的新生学习的同时,如何让能力强的新生有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或许是时候检讨在小一上半年,过分强调汉语拼音教学了。
为了将以上的部分做好,小学和幼儿园需要有对话的平台,甚至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全面探讨衔接的个个环节,以免让孩子的学习出现断层,以致影响学习和发展。
家长的支持:家长首先要清楚和接受学前华文的学习重点,并从害怕孩子没准备好进小学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不然会一味推幼儿赶习小学的华文,如汉语拼音和书写等,只会扼杀他们的华文学习兴趣。
对单一语言的家长,协助孩子学习华文,在创设语言学习环境上是极具挑战性的,借助语言中心也是无可奈何的。对双语的家长,他们能在孩子学习华文上扮演及其重要的角色,有时可胜过老师。关键是家长能否掌握一些窍门。
从全语言的观点看,孩子所视所闻都在吸收和学习语言。因此家长可以做到的是:一、在家经常和孩子用华语进行交谈,不谙华语的家长则可借用华语动画片、优秀的儿童节目、或华语广播等,主动创造丰富的华语语境。二、每天跟孩子一起阅读一本华文故事、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和孩子一起读报纸等,都有利于孩子的阅读培养。三、培养孩子对周围文字的敏感。生活就是一本真实的活书,生活中的文字更能帮助孩子了解意义,建立对探索文字的热诚。四、鼓励孩子积极运用各种书面语文进行交流,如写便条、制作生日卡、画日记、写信等,从中了解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
新加坡的华文可谓历尽沧桑,但最终也非想象的那么糟。相反,它依然富有生命力,前景还是令人感到乐观的。新加坡华文教学就象一株经历严寒的乔木,叶子掉了一地,但是它的根很深,散布得也很广,它不会就此枯萎。如今中国崛起为经济大国,华文日益受到国际的重视,它也将在新加坡再度发芽。作为幼儿华文教师更应锐意革新,积极地调整步伐,刻不容缓地为华文的开支散叶多努力。我们谨以此文和同仁共勉。
(三位作者是新意元幼源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