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想童年时庆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家里给我煮了一碗放了猪肉和一个鸡蛋的面线,在不是很富裕的上世纪60年代,这是一项很特别的对待,因为家里其他人都没有。妈妈和外婆还特别声明,要我快高长大,听听话话。另一回是在小学六年级,刚好搬家,妈妈给我办了一个有蛋糕和水果的生日会,请了同学来,就像60年代粤语电影里有钱小孩过生日那样。我们这种很传统的家庭,也不是很富裕,洋味十足的庆生,多半是妈妈对摩登生活的一种憧憬吧!

      今日的幼儿园,每当孩子庆生时,总会有白雪公主或恐龙蛋糕,再加上由“小寿星”分派给其他小朋友的礼物包;这样的庆生,确实让所有的孩子欣喜万分。于是,每当有孩子生日,其他的孩子都期待收到礼物包,“小寿星”也认为非送其他小朋友礼物不可,这已形成了一股风气。当有些家庭并不认同这样的方式时,孩子会因不满而爆哭乱闹,使家长为难。这样的庆生,应该是和新加坡走向富裕和现代化有关。

      究竟庆生对成人和孩子是什么意义?不同的民族,对新生命的到来,不约而同地认为是一种幸福与恩赐,往往用祈祷、颂歌和礼品等来表示谢恩。在生活和卫生条件都极差的时代,疾病流传很容易夺走小生命,若孩子能顺利长到一周岁,确实值得庆贺。各个民族对周岁的庆祝方式虽不同, 但意义是一样的。至于每长大一岁,就不是每个民族都会庆祝的,有者是每三、五、七岁才庆祝。总之,庆生的起源和庆祝方式,是和各民族如何回应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以及该民族对生命的看法和信仰有关。

      随着不同文化之间频密的接触,各民族的传统庆生方式也产生了改变。庆生蛋糕和生日歌之流行全世界,就是一个实例。既然 庆生仪式具有动态性规律,我们也不妨以现代生活的特质来重新审视孩子庆生的今日意义。

      在富裕和少子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似乎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的养尊处优以及家人的溺爱娇宠,造就了他们的十分自我。尤 有甚者,目中无人,对家人态度蛮横。可是孩子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后天生活环境使然。成人没有把握教育孩子的机会,履行成人的责任,那是成人的过失。孩子的庆生正是生活教育的素材,因为庆生涉及孩子本身,成人应引导孩子去认识其生命的意义以及和他人的关系。

      在巴西,过生日的孩子必须将切下的第一片蛋糕递给家长,以示感恩。在本地,有一所幼儿园,老师引领孩子在不要有奶油蛋 糕和礼物包的情况下,讨论如何庆生。有的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一岁,能够分担一些家事如打扫,生日那天是自己对家人新承诺的开始,这对向来养尊处优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成长的标志;有的孩子则为自己和朋友煮生日面线,所用的食材各有含义(如生菜象征生气勃勃等),并将面线打包回家敬家人,以谢抚育之恩。就这样,这所幼儿园的孩子的庆生食品是孩子和家人讨论之后一起准备的,有的将寿司堆成一叠后点上蜡烛,有的则和朋友家人一起做蔬菜春卷等。

      或许有人不同意对孩子的庆生如此刻意经营,按普遍的做法,唱生日歌吹蛋糕即可。但是习俗的由来,往往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或提倡某种价值观。一位潮州老人曾告诉我,以前在他的乡村,新娘入门时得到厨房炒菜、到猪寮喂猪,这是让入门的媳妇具体地认清在夫家的角色和位置;当他移民到新加坡之后,娶老婆时的这些习俗都没有了。这不正说明习俗是可变的吗?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具体和深刻地认识到家人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并懂得珍惜家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重新审视孩子的庆生仪式,并赋予新的意义,又有何不可?我期待有更多家长和孩子为庆生注入新意。

    返回 →
© 2019 新意元幼源版权所有.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Return And Refund Policy